為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增加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沙墩中學邀請臨沂非物質文化遺產“劉氏”柳編和“鳳臣”翻花第三傳承人劉鳳臣老師到學校為學生授課;顒佑筛毙iL路玉廣主持。

沙墩是著名的杞柳之鄉,劉老師結合沙墩本地的柳編技藝向學生介紹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重點介紹了“劉氏翻花”。“劉氏翻花”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利用紙張特點,幾十張薄紙層層粘連,樣式獨特,造型優美,色彩鮮艷。清朝前人稱它為“翻花”或“翻天印”,改革開放初期被稱為“藝術之花”,也被稱為“七十二變魔術花”,通過多變的造型以及獨特的工藝傳承至今。是臨沂地區特有的傳統技藝,具有濃郁的沂蒙文化特色。小小的翻花,翻出了頗多樂趣。它的魅力在于翻轉,手中翻花輕輕一抖,便立刻花朵變燈籠,多了更多式樣,著實令人感到驚奇。2014年被列入臨沂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活動中,劉老師帶領學生親身體驗了翻花的制作過程,同學們在劉老師的現場指導下,先在卡紙上進行翻花樣式的描摹,隨后將小木棍以及翻花的層疊紙逐一進行粘貼固定。孩子們兩兩一組,你畫我剪,你粘我轉,異常投入,不一會就做出了精美的翻花作品。
翻花的核心技術是中間的“花瓣”,每一個“花瓣”需要78張特殊的宣紙純手工粘貼而成,至今用機器仍舊無法取代,因為機器粘貼不夠靈活,會影響翻花的翻轉效果,所以用純手工制作而成,另外還需要在染色環節把握好尺度,不然極其容易暈染失敗。劉老師還將自己最新制作的12生肖翻花作品展示給學生,同時他還將翻花與成語相結合,既增強了非遺技藝的趣味性,也有利于非遺技藝更好的向學生傳播。
長期以來,沙墩中學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保護工作,多次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喚起同學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豪感,把保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轉化為自覺行動,不斷發揮學校教育在非物質遺產傳承與保護中的作用。(高貴成 孟珍)